首页>>百科常识

为什么湖泊对河流具有调节作用?

今天宠物迷的小编给各位宠物饲养爱好者分享湖泊的调节作用的宠物知识,其中也会对为什么湖泊对河流具有调节作用?进行专业的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宠物相关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哦,现在我们开始吧!

为什么湖泊对河流具有调节作用?

调节作用主要体现在,丰水季时,湖泊会把河流的水存在的湖里,而在枯水季,河流水少时,湖泊又会把湖里的水往外放。这就是湖泊的自然调节。

为什么湖泊对河流具有调节作用?

湖泊对河流的影响 湖泊对河流的影响有哪几点

湖泊对流域水文现象的影响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湖泊是流域内多种水体的补给水源,如位于河流上游的湖泊为河流提供水源。二是对多种水体具有调节作用,对河流的调节作用更为明显。在丰水期,河流水位高于湖泊水位,河流水进入湖泊,从而起到消减洪峰的作用;枯水期,湖泊水位高于河流水位,湖泊水进入河流,可以有效地补充河流水。从而起到削丰补枯的作用。

湖水盐度变化对环境的主要影响高中地理

不是银都变化,对环境的影响主要是影响周围的生活环境,一方面是动物物水生动物的生存,还有就是盐碱地的程度会加剧会导致周围的土地等出现恶劣。

从生态功能来说,湖泊的主要作用有哪些

功能作用: 1、湖泊是重要的国土资源,具有调节河川径流、发展灌溉、提供工业和饮用的水源、繁衍水生生物、沟通航运,改善区域生态环境以及开发矿产等多种功能,在国民经济的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2、同时,湖泊及其流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场所,湖泊本身对全球变化响应敏感,在人与自然这一复杂的巨大系统中,湖泊是地球表层系统各圈层相互作用的联结点,是陆地水圈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生物圈、大气圈、**圈等关系密切,具有调节区域气候、记录区域环境变化、维持区域生态系统平衡和繁衍生物多样性的特殊功能。 扩展资料 湖泊介绍: 湖盆及其承纳的水体。湖盆是地表相对封闭可蓄水的天然洼池。湖泊按成因可分为构造湖、火山口湖、冰川湖、堰塞湖、喀斯特湖、河成湖、风成湖、海成湖和人工湖(水库)等。按泄水情况可分为外流湖(吞吐湖)和内陆湖;按湖水含盐度可分为淡水湖(含盐度小于1g/L)、咸水湖(含盐度为1-35g/L)和盐湖(含盐度大于35g/L)。 湖水的来源是降水、地面径流、**水,有的则来自冰雪融水。湖水的消耗主要是蒸发、渗漏、排泄和开发利用。 中国现状介绍 中国湖泊众多,共有湖泊24800多个,其中面积在1平方公里以上的天然湖泊就有2800多个。湖泊数量虽然很多,但在地区分布上很不均匀。总的来说,东部季风区,特别是长江中下游地区,分布着中国最大的淡水湖群;西部以青藏高原湖泊较为集中,多为内陆咸水湖。 外流区域的湖泊都与外流河相通,湖水能流进也能排出,含盐分少,称为淡水湖,也称排水湖。中国著名的淡水湖有高邮湖、鄱阳湖、洞庭湖、太湖、洪泽湖、巢湖等。 内流区域的湖泊大多为内流河的归宿,湖水只能流进,不能流出,又因蒸发旺盛,盐分较多形成咸水湖,也称非排水湖,如中国最大的湖泊青海湖以及海拔较高的纳木错湖等。 中国的湖泊按成因有河迹湖(如湖北境内长江沿岸的湖泊)、海迹湖(即睸湖,如西湖)、溶蚀湖(如云贵高原区石灰岩溶蚀所形成的湖泊)、冰蚀湖(如青藏高原区的一些湖泊)、构造湖(如青海湖、鄱阳湖、洞庭湖、滇池等)、火口湖(如长白山天池)、堰塞湖(如镜泊湖)等。 参考资料:湖泊—百度百科

自然界水循环对于气候的变化是如何响应的?

水循环统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水循环是联系地球各种水体的 “纽带 ”,是 “调节器 ”,它调节地球的能量分布,对冷暖气候变化起到重要的作用。水循环是 “雕塑家 ”,它通过侵蚀,搬运和堆积,塑造了丰富多彩的地表形象。水循环是 “传输带 ”,它是地表物质迁移的强大动力,和主要载体。更重要的是,通过水循环,海洋不断向陆地输送淡水,补充和更新新陆地上的淡水资源,从而使水成为了可再生的资源。
水循环既受气候系统的制约 , 又对气候系统进行反馈。,气候变化必然引起水循环的变化。流域水循环在相当大程度上是由所处的气候条件所决定的,流域的气候条件在客观上决定了流域的水循环背景。气候因子对水循环过程的影响是复杂的、 多层次的 , 气候系统通过降水、气温、 日照、 风、 相对湿度等因子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水循环过程。气候系统的输出—降水对水循环的影响是最为直接的。对某一特定的区域而言 , 一定程度上可以说降水是水循环的开始。除了直接影响以外 , 气候因子还通过发生在陆面和土壤中控制陆面与大气之间水分、热量和动量交换的陆面过程间接地影响水分循环。如气温、日照、 风和相对湿度对陆面蒸散发过程的影响等。分析气候变化下的水循环演变特征是评估未来气候变化对流域水文水资源影响的基础。
1降水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全球变暖,相当于地球自然环境的一次重新 “洗牌 ”,全球变暖打破了以往的降水的区域分布平衡状况,使得有的地区年降水量较常年增加了,而有的地区年降水量较常年减少了,造成降水异常。
从中国范围来看 , 近 100 年来 , 中国的年降雨量呈现出明显的年际和年代振荡 , 但是趋势性变化不明显。近 50年 , 中国东北部、华北中南部的黄淮海平原和山东半岛、 四川盆地以及青藏高原部分地区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趋势 , 海河流域 1980~2000年系列平均年降水量比 1956~1979年约减少了 10.5%。全国的其余地区年降水量都出现不同程度的增加 ,其中长江下游、 华南沿海和西北地区的增加比较显著 , 西部大部分地区、东北北部和***大部分的年降水量也有增加趋势 ,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黄河中下游流域和华北平原的持久干旱及长江中下游地区的频繁洪水均有其深远的长期降雨气候变化背景 [2]。
2径流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近 50 年我国六大江河 (长江、黄河、珠江、松花江、海河、淮河 )实测径流量都呈下降趋势 , 下降幅度最大的是海河流域 ,全流域 1980 年以来的径流量与 1980 年以前相比减少了 40%~70%,**水位也明显下降 ;对于大部分流域 , 径流对降水的变化较对温度的变化更为敏感。
当然,日益增强的人类活动对径流下降的贡献远远大于气候因素。以沧州市为例:自 1975年开始系统观测**水位以来的 28年中,**水埋深从 2.87m增加到 7.33m,年均增加 0.16m,**水埋深的增加使降雨补给**水量增加,地表径流量减少。
3 蒸散发变化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蒸散发既是地表热量平衡的组成部分 , 又是水量平衡的组成部分 , 是水循环中受土地利用和气候变化影响最直接的 ; 反过来 , 蒸散发又可减小辐射向感热的转化 , 对气候进行反馈。
1960~2000 年中国蒸发皿蒸发量呈明显下降趋势 , 年蒸发皿蒸发量在 20 世纪 80~90 年代较 60~70 年代下降了 99.8 mm,下降幅度为 5.8%。但是 ,蒸发皿蒸发量只代表蒸发的潜在能力,反映气候因子。流域陆面实际蒸发量更多的是受土壤供水能力的影响。自 1980年代以来,沧州市年均超采深层**水 4.6亿立方米,年超采浅层**水 2.2亿立方米,这些**水如果不是人为从**抽出来,基本不会蒸发掉。 29年间折合多蒸发 1000毫米,相当于两年的降水量。蒸发是要消耗热量、降低气温的,所以蒸散发增加抵消了气候变化的升温因素。

长江中游支流、湖泊之所以对干流能起到调节作用的原因主要是(  ) A.支流集中分布于干流南侧 B

长江中游河段接纳南侧的两大湖系--洞庭湖和鄱阳湖湖系,北侧有汉江注入,由于其干流呈东西向,支流呈南北向,所以随雨带由南向北逐渐推移,南侧湖系、长江干流和北侧汉江依次进入汛期,时间相对错开,对长江干流的水量起着天然的调节作用.故选:D

湖泊的功能、作用、意义、重要性是什么?最好能给出出处。

湖泊最大的作用当然是储存淡水了。全世界绝大部分的淡水都储存在湖泊里。比如贝加尔湖,比如美国五大湖群,比如中国的五大湖。在湖泊周围生态会和其他地方完全不同,百姓的生活也大多依靠湖泊。而湖泊一旦消失,那对依靠湖泊生活的老百姓来说无疑是灾难性的。比如咸海现在就是快消失了,哈萨克和乌兹别克斯坦在竭尽全力的想拯救咸海,但是收效不大。
湖泊对生态最大的作用可能是稳定,不管是泄洪,还是旱灾,有了湖泊意味着周围的动植物都能撑的更久。如果你看过动物世界或者是生态纪录片,往往会看到,大灾难后残余动物最后的凭借就是湖泊,劫后余生的动物会汇集到湖泊周围,如果连这最后的湖泊也干涸了,那这个地区的生物就该玩玩了……

高中地理,湖泊对调节局部气温作用大吗?还是降水作用更大

理论上有调节水资源(时空分配)、发电、航运(仅对上游有利)、防洪等积极意义和作用,但我认为从自然生态的维护角度和实际的利用效果来看,负面作用要更大:  1、在水资源分配问题上,雨季(我国的季风气候特点通常表现为季节性或短时间段暴雨)通常起不到有效的泄洪作用,泄洪通常还会加剧对河流中下游地区的破坏;旱季时,利益相关方通常为了自身经济利益需要蓄水发电,给河流中下游地区造成生活、生产(主要表现为农业灌溉)用水困难(国内的相关实例不胜枚举,包括一些著名水利工程);  2、造成河流中下游地其河床泥沙堆积、河床升高,在季风气候条件下,加剧洪涝灾害;  3、人为地切断破坏河流生物(主要是鱼类)的生存环境,鱼类资源日益枯竭(很多鱼类都有洄游产卵习性,水库坝体很大程度上切断了鱼类的洄游路线);  4、如果是大型特别是特大型水库,还会因为巨大的水利工程强烈改变地貌,容易引发山体滑坡、泥石流、地震等地质灾害(相关实例同1)。

本文由宠物迷 百科常识栏目发布,非常欢迎各位朋友分享到个人朋友圈,但转载请说明文章出处“为什么湖泊对河流具有调节作用?

标签:宠物爱好